门诊支部召开特色党课教育暨全员思想政治学习
美食 2025-04-05 20:37:54 510 0
新京报:除此以外,还有哪些因素?卢锋:金融改革的推进与上述三个因素有关,但是,这些都不是根本原因。
第五,为金融创新预留空间。为此,沃尔克法则直接斩断了金融安全网与高风险自营业务之间的联系,英国和欧盟虽然没有采用直接禁止的方式,但分设法人机构和独立的监管与公司治理安排等隔火墙设置必然会不同程度地增加高风险业务的资金成本,在防范道德风险的同时,促进市场的公平竞争。
虽然没有统一的改革模式,但改革的原则与方向还是大体清晰的: 第一,要防止高风险业务的风险蔓延至传统银行业务,降低纳税人遭受损失的风险。金融机构的规模也绝不是越大越好,如果规模达到了高度垄断的标准,而最终损害消费者的多样化选择和市场竞争效率,并由于过高的系统重要性危及金融安全,结构性改革也应对其规模和市场集中度进行限制。英国的隔离严格程度居中,除组织机构隔离外,还增加了公司治理、披露等方面的独立性要求。 三个方案的异同及背景分析 从美国、英国、欧盟三个结构化改革方案的共性来看,未来的金融格局既不会是完全的混业,但也不会是严格的分业,而是介于混业和分业的中间路线:将各类风险不同、对金融稳定和实体经济影响不同的各类金融行为以隔离线的方式区分开来,处于不同区域的金融业务将接受不同程度的监管。但《多德—弗兰克法案》第117条已经允许银行控股公司转制为美联储监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并不受沃尔克法则的限制(但需要满足相应的资本和流动性等要求),高盛、摩根士丹利等机构已在谋划这一转制。
利卡宁报告要求两个法人实体之间应建立有效的隔火墙,确保存款银行不受交易实体风险传染,使有隐性政府补贴的低成本存款资金不再用于支持高风险交易业务,但利卡宁报告没有明确隔火墙的具体构成。 三大结构性改革方案之异同 1、沃尔克法则 2010年7月,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多德—弗兰克法案》,其中被称为沃尔克法则的金融结构变革方案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进入专题: 投行 实体经济 。
银行间也没有实现真正的销售,工商银行发的东西建设银行买,建设银行发的票据中国银行买,实际上都只是在银行间流通,无法分散风险。随着金融的逐渐市场化,特别是利率的市场化,优胜劣汰的规律肯定会起作用。正如我国的家电行业因开放而造就了像海尔、美的等一大批品牌,但汽车行业却因过度保护而鲜有国产品牌。当前,我国银行业在发展中积累了诸多矛盾,不利于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
对外方面,一些合格的外资公司和资本能得到更多的活动空间,增加市场的良性竞争。与国外投资银行相比,只相当于高盛总资产9400亿美元的三分之一、摩根士丹利总资产8000亿美元的40%左右。
并且,资本市场和证券行业具备天然的市场化属性,能够在服务实体经济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优势也非常突出。我们认为投资银行在未来,既要做场内的业务(交易所),也得做场外的业务(OTC、柜台交易等)。首先,与银行业对比来看,证券行业不存在系统性风险。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必须要解放思想。
相反,严格管制曾使整个证券行业错失发展良机。例如,美国纽交所最初是由一个完全市场化的机制把投资者聚集在一起的,他们各自认购一块,认购结束之后还可以进行交易,最终逐渐地变成交易所,并且在这一过程中也逐渐催生了股份制的概念。同时,应该大力推动行业对内对外开放,强化竞争机制。现在中国90万亿的零售存款、机构存款等都押在银行的资产负债表里面,而通货膨胀就在吃着这部分钱。
像摩根大通、花旗这种国外的大型银行,在2008年的经济危机之前,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已不进行资本扩张,这和我国有很大的不同。这个时间表应该得到严格的执行。
这个过程当中,证券行业并没有太好发展,2001到2005年整个行业整顿,2005年走出来之后,整个监管部门还带着很重的风险管控意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耽误了近十年的时间,错过了一个很好的发展时机。相反,我国证券行业具备许多后发与先天的优势,服务实体经济的潜力很大。
如果说,过去三十年是银行独大的天下,那么未来三十年我国证券行业将发挥更大作用。但是,银行在发展中也积累了诸多问题,服务实体经济受到制约。未来最终是谁得利?在坚持开放和市场化的发展下,我相信最终是社会得利。经济中有大、中、小企业等多种生态,需要多层次的金融体系与之配套。第二大块是企业资产证券化,把大量的工业厂房、机器设备租赁,它的规模应该在50万亿到100万亿之间。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工商银行、农业银行等从人民银行的统包中逐渐分化出来,银行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银行业总资产大概在今年一季度便已经超过130万亿,而中国金融总资产不超过150万亿。
证券业服务实体经济潜力巨大 我国证券行业风险低、规模小,具备成长潜力。总之,我国证券行业具备较大的发展潜力,在未来服务实体经济的过程中大有可为。
规模小、起点低,意味着潜在增长空间较为广阔。在这样的背景下,不仅仅是中信证券,我相信我们的一些竞争者,包括整个的行业,也会逐渐地走上真正意义上的投资银行的道路。
这个需要市场化的金融体系来解决,而资本市场和证券行业具备天然的市场化属性。银行业最大的风险实际上就是流动性风险,即挤兑的风险,虽然建国以来,我国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挤兑,但是在若干地方也曾经发生过。
一方面企业多而融资难,特别是中小企业。另一方面则是民间资本多而投资难。目前,我国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中小企业融不到资,或融资利率很高。其次,必须加快开放步伐。
相信未来只要开放而且随着竞争力的不断增强,我国证券行业也会在国际上产生一些比较知名的、有影响力的品牌。再比如,英美国家直接融资的比例非常高,其债务融资、股权融资的比例远远大于银行贷款。
国家的三板市场、四板市场、柜台交易市场的层次会慢慢地分化出来,实体经济得到更好的支持。这要求银行更关注风险控制,因为金融业最核心的问题不在于赚多少钱,而在于困难时风险控制能否保证不倒闭。
我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超过50万亿,变成了全球第二大经济大国。既要做国内的,也得做国际的事情。
中信证券也受益整个经济大潮,从一个小不点的公司,发展到现在的行业龙头,市值差不多近250亿美元,市值上从只有高盛的二十分之一,发展到现在是高盛的一半,且超过了野村。现在的产品端已经是混业了,未来会更市场化,由投资者决定我们认为投资银行在未来,既要做场内的业务(交易所),也得做场外的业务(OTC、柜台交易等)。这要求银行更关注风险控制,因为金融业最核心的问题不在于赚多少钱,而在于困难时风险控制能否保证不倒闭。
因此,银行的贷款增长将会受到限制,这不利于银行服务于实体经济融资。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第一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召开,成立了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剥离了大概1.4万亿的不良资产,接着就开始了金融改制,又剥出去1.5万亿、1.6万亿的不良资产,特别是2001年进入WTO之后,一些银行也基本上陆续地上市了,随着国家整个经济的发展,银行业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对外方面,一些合格的外资公司和资本能得到更多的活动空间,增加市场的良性竞争。证券业服务实体经济潜力巨大 我国证券行业风险低、规模小,具备成长潜力。
经济中有大、中、小企业等多种生态,需要多层次的金融体系与之配套。更重要的是,现在证券行业总体的运行基本上不是金融企业的运行,因为金融企业有负债,而证券行业基本上不负债,杠杆率只有1.8倍,这比银行、一般企业的杠杆率都要低很多。